心灵——虚拟空间
世间万物,分为两类:物质与意识,或者叫做“心灵”。
物质,一般是有形、实在之物(实体论);当然,也可以是无形的东西,是人类感官无法直接感受到的东西,比如,磁场、电场等。
心理,或者叫做心灵,是脑的功能,
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心灵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客观世界中的东西,比如,桌上有一个茶杯,心中也有一个“茶杯(的映像)”。桌上的茶杯是物质的,而心中的“茶杯”,就是虚拟的啦。
一、认知的虚拟性
心灵这个虚拟空间,是如何“开天辟地”创建起来的呢?
孩子一出生,来到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孩子的眼睛一下子看到了很多东西,此时,在他的心中,就会产生各种事物的映像。心灵虚拟空间,首先来自于视听嗅味触等的感知映像,包括孩子看到了妈妈的面容和乳房。
孩子出生后第十五天,形成了第一个条件反射。即,当妈妈抱起来的时候,孩子会主动转头去寻找妈妈的乳房。请设想:孩子在转头之时,在他看到妈妈的乳房之前,他内心正在想什么呢?他会想着去找那个白白的、圆圆的、好吃的东西,上次还吃过的妈妈的乳房。这时,妈妈乳房的表象就出现在孩子的心中,成为他的记忆表象。因此,心灵虚拟空间,不仅来自感知映像,还可以来自记忆的表象。
妈妈给孩子喂奶的动作,可以分解为两步:第一步,把孩子抱起来;第二步,把乳头放到孩子口唇间。孩子出生后,妈妈每天给孩子喂奶,重复这个顺序,到孩子出生后第十五天,孩子不仅记住了妈妈乳房的表象,而且还记住了这个喂奶动作的发生过程和顺序,因此,一旦当孩子感到自己被妈妈抱起来,他自动地就会想到了下一个动作是将要吃到妈妈的乳头。我们长大后,看到闪电之后,就会想到雷声即将出现;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打扑克的时候,可以打出“同花顺”。把每一张扑克牌进行排列与组合,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秩序”。心灵的虚拟空间,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更是一种“组合顺序”。心灵虚拟空间的第三个来源,即,反映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顺序,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
人类更有一种创造能力,叫做“符号”或“语言”。给每个东西都取了名字,每个人也都有了自己的名字,以便称谓和呼唤。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文明积累,形成了科学知识的组织体系、图书馆里的图书编目方法等。现在,更进一步发展出各种的“ID”,比如,身份证号码,电子邮件地址,网名等,这套符合系统更是构成了人类的心灵虚拟空间。
心灵中的映像,来自于外部物质世界。那么,究竟是外部世界的东西多呢,还是心灵世界中的“映像”更多一些呢?应该说,外部世界的东西,只有被人类感知到的,才能在心中形成映像,感知不到的,就无法进入心灵空间。这样说来,应该是外部世界的事物多于心灵中的“映像”。可是,心灵这个虚拟空间,完全可以加工创造出物质世界中所没有的东西,比如,龙、鬼神、上帝、小说人物故事等(创造想象)。因此,心灵中的映像,并不能一直都与外部世界中的各种事物保持一一对应,心灵虚拟空间,来自于现实,却又超出了现实。
人类更有一种创造能力,叫做“符号”或“语言”。给每个东西都取了名字,每个人也都有了自己的名字,以便称谓和呼唤。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文明积累,形成了科学知识的组织体系、图书馆里的图书编目方法等。现在,更进一步发展出各种的“ID”,比如,身份证号码,电子邮件地址,网名等,这套符合系统更是构成了人类的心灵虚拟空间。
二、情感的虚拟性
狮子咬死野牛,把肉吃光后,野牛的遗骨就会被遗弃在草地上。而在人类早期,吃光了野牛身上的肉,然后再把野牛的脊椎骨一节节地用树条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展示给别人看,这就是人类最初的“项链”。戴项链,最初的意思是说:“你看,我吃了很多牛肉,我吃饱了,我很牛吧,你如果跟我走,跟我一起生活,你也能够吃到牛肉的。”男人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引诱女人。人类的项链,就是一种艺术创作,是一种象征表达,项链象征着能力强大。
在人类早期的裸猿时代,原始人在草地上,一发情,搬倒就干。那时候,不叫“做爱”,而只能叫做“性交”,因为没有爱情。那时,人们发现,这样太影响集体捕猎了,所以,为了群体生存的压力,每个个体在劳动的时候,必须集中精力,不能分神去看别人的性性器官,不能一发情就性交。所以,大家在劳动的时候,就用一片树叶来遮挡住各自的性器官,开始了人类对性行为的压抑与自我管理。结果是:每个人都在阴部前面挂着一个树叶,由于树叶的遮挡,见树叶却不见性器官。谁都知道这树叶的背后,肯定有一个性器官在那里,欲盖弥彰。此后,树叶代表着性器官(象征),逐步地发展成为了人类的衣服。人们在做衣服方面,可以说是下足了气力,把衣服做得日益精美。对于衣服等的审美,也参与构成了心灵的虚拟空间。
现代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都是穿着衣服的,个体之间,隔着衣服,无法直接性交。所以,只能是先一起聊天说话、唱歌跳舞,相互愉悦,挑逗调情,直到性于难耐,把衣服脱下来,性交。性交前的这段调情过程,包括唱歌跳舞、写情书等,动词叫做“恋爱”,名词叫做“爱情”,或者叫做“做爱的前戏”、“做爱的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弗洛伊德说:艺术是性欲望压抑之后的升华;我说,爱情,是性压抑之后的升华。
我们做饭时,经常要求食物“色香味俱全”,要看着就好看,就想吃。这其中的“好看”,也属于内心的一种联想,似乎是“好看的就必然好吃”,是在内心把“好看”与“好吃”连接了起来。
人们经常说:好的食物,不一定有好胃口;好床铺不一定有好睡眠;……等等。这其实是在讲,外部事物与人的需要及感受之间的关系。心灵,不仅反映事物本身,还会对事物跟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映。情感就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内在需要时的态度体验。事物的价值,不在于事物本身,而是该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一个饥饿的人,见到面包,就会扑上去;而吃饱了之后,再看到面包,就不会扑上去了,而是见到美女、美男……,温饱思淫欲嘛,没什么奇怪的。
三、动机、行为的虚拟性
人是有各种生理和社会需要的。这些需要,就会在心灵中表现为愿望和动机。当人在过生日的时候,面对生日蜡烛,闭上眼睛,双手合上,默默地想象、期盼、祈祷、许愿。这时,其内心就会加工出现实世界中所没有的想象。人类具有超现实幻想的能力。每一个幻想,都包含着现实所不能满足的需要或愿望。没有需要的不满足,就不会有幻想和愿望。
人在行动的时候,也会受制于其需要和愿望。肚子饿的时候,就会主动去找吃的;渴了就去找水喝。当渴了的时候,遇到面包,也不会着急扑向面包,因为这样的行为没有意义。
“我是妈妈的宝宝”,“为了我所爱的人和爱我的人,我愿意受尽折磨、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为了爱而活着。爱,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意义与价值。
人是唯一生活在行为意义中的动物,人类是唯一对自己的行为做意义注释的动物。行为的意义,也构成了人类心灵虚拟空间的内容。
四、社会的虚拟性
社会,其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征。两个及以上的人类个体,一起生活,包括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社会。
在人类社会中,“权力”、“地位”等,都是对人际关系的反映。资本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人格化的产物;医生或病人是医患关系人格化。处长局长、博士教授,这些都是社会地位的一种虚拟符号;各种名牌产品,也都是一种“虚拟的社会符号”,比如,你戴的手表是“劳力士”名牌手表,你穿的衣服,你的挎包,等,是某个名牌,……这些东西,都能向别人展示你比他高贵。
“名人”,其实不是一个个体的人,而是当群体的人把目光集中聚焦于某个人身上时,这个人就叫做“名人”或者“明星”,其本质仍然是一种人际关系。
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金融资本,就会出现虚拟经济,股票市场,期货,等,甚至产生泡沫。这些都构成了人类社会的虚拟性。
“黄金有价玉无价”。人们可以投资货币去炒作“大蒜”、“绿豆”、“房屋”、“红木家具”、“出土文物”、“邮票”、“古币”、“玉石”、“翡翠”,……任何东西。
信息社会,广播电视报纸,计算机网络,让人们可以成为“媒体名人”、“网络红人”。我们可以玩网游,虚拟大战,“网恋”,视频做爱,可以在网上可以购物,举办“远程婚礼”,购买“网上墓地”等。
“第三产业”与社会文化建设,不断地编出各种电影话剧、小说电视剧,创作出各种的新型消费方式,谭崔、SPA,闭关,……
结束语
物质世界,是复杂的、实在之物。而人类心灵,包括人类社会,则是一个巨大的由人类创作出来的虚拟空间体系。人,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里,更是终其一生,生活在虚拟空间里。人类越进化越不实在,越来越沉醉于虚拟。虚拟空间,既可以让人们享受到人类文明所积累起来的各种成果,让人活得更加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体验,让人类活得更加有具有文化品位和生存意义,也会让人越活越找不到自己的人性本源,越来越感到烦躁、繁复、累心、无聊、泡沫、脆弱,虚无……,既有意义,更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