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认识精、气、血、津液 – 女娲社区

中医理论:认识精、气、血、津液

中医是一门深奥、独特的学问,和西医同样是来给别人治病看病的,但是对于我们身体的研究以及治疗疾病等方面还是有这自己独特的看法的。里面经常会讲到精、气、血、津液,普通老百姓一般都是似懂非懂。它们对我们人体有什么重要作用?张成老师给我们做简单介绍。

对于精、气、血、津液学说当中的精、气概念,它和我国古代哲学中所说的精、精气、气范畴之间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但哲学上的精、精气、气范畴是标示世界本原的物质存在,是抽象的概念。而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的精、精气、气则是医学科学中的具体物质概念。

但是,中医学是属于自然哲学的,是我们国家传统的自然科学。

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认识能力,在阐述主命、健康和疾病时,也必然会发生哲学与医学、抽象与具体的物质概念混称。精、气、血、津液学说中认为精、气、血、津液等虽然看似只是生命的一些基本物质,但是这些都属于是生命科学的一些具体物质概念。但是,我们理解其内涵时,必须按中国传统的有体有用,体用如一的思维模式来认识。把精、气、血、津液理解为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的辩证统一。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乏指人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微物质;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津液,是人体内的正常水液的总称。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精、气、血、津液,而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也正好就是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精、气、血、津液的生成和代谢,有赖于诸腑经络受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功,又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温煦等作用,以及精、血、津液的滋养和濡润。因此,精、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和病理有着密切关系。

气与精、血、津液分阴阳,则气为阳。阳气动,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宣运行不息,而宜郁滞;精、血、津液为阴,阴主静,具有滋养、濡润作用,宜宁谧、秘藏而不宜妄泄。

精、气、血、津液学说,以气血为要。生命物质虽有精、气、血、津液之分,但皆本源于气。故曰:“人有精、气、津、液,立、脉,余意以为—气耳”,《灵枢·决气》:“气聚而成形,散而无形”。气与精、血液、津液相对而言,则气无形。而精、血、津液有质。气与精、血、津液的相互化生与转化,体现了在生命活动中,形化为气。气化为形,形气相互转化的气化过程为:精血同源、津血同源,精、津液化而为血,血涵蕴精与津液。故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常以气血既称,强调“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妇人良方·调经门》“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医宗必读·古今元气不同论》)。

气和血是健康之本,更是构成我们人体与维持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最为基本的物质,气之与血,异名同类。两相维附,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但“气为主,血为辅气为重,血为轻”《医学真传·气血》);“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庄滋阴之上”《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人之生死由乎气,气之为用,无所不生,一有不凋,则无所不病、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地,故治病以气为首务。所谓“行医不识气,治病何从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景岳全书·诸气》引王应震语)。

精、气、血、津液学说,以气血为要。而气血之中,尤以气为最。

希望更多的人热爱、了解我们浩瀚的中医文化,更好的知道如何养生,真正达到中医“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最高养生境界。

Readers' contributions

技术不好?不够污?那就快点关注女娲健康社区,带你一起开火车,涨姿势! 不管多么渺小的兴趣爱好,都应该得到捍卫和张扬! http://n.ngnvip.com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