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不乏有这种人,头脑中迸发着天才的火花却选择离群索居。举我知道的几个例子:
回答第三个问题。
历史上不乏有这种人,头脑中迸发着天才的火花却选择离群索居。
举我知道的几个例子:
梭罗,他在28岁那年一个人拿起一把斧头,在瓦尔登湖旁建了一座自己的小屋。每日耕种写作,过了两年的隐居生活。
维特根斯坦,有着理想主义追求的他一生都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不惜与自己的老师罗素闹翻,拒绝加入任何交际圈。晚年过着独居生活。
这两个人在我看来几乎是不存在任何窥探的欲望,否则也不会选择这种孤僻的生活。他们的共通点是切断了一切与外在的联系,专注于自身的修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
我记得
在“如何克服优越感”这个问题中提过“你是我的常量”这种说法,我亲身尝试了一下,发现除非一直困在孤独的牢笼中,否则根本不可能做到保持心态的平衡。因为外界源源而来的情景压力会让你模糊自我的认知。
人毕竟是被基因控制的动物,情绪化是永远跨不去的一条鸿沟。我们所谓发达的头脑仅仅只是利用到了大脑皮层,还有更多人类的秘密尚未发掘。所以仅仅凭借理性的力量无法战胜身体内的情绪,抑制住已经产生的窥探欲望更是难上加难。
那么我的结论是:只有在不与任何人交往的情形下,这种窥探的欲望才能得以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