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之心死了,幸福的生活便开始了
复仇之心死了,幸福的生活便开始了
冲着苍井空老师的名字而去看了电影《复仇者之死》,这是一部典型的香港三级片,犯罪、暴力、血腥、性都有了。香港不少犯罪电影将香港警察和普通民众对立起来,那些披着所谓正义外衣的警察为了自己丑陋的私欲,滥用职权,将未犯罪的民众逼上犯罪的绝路,也由此激化了警民矛盾,模糊了善恶的界限。
影片似乎设置了两个结局(也许是一个,只是我有没看懂而已)来诠释“复仇者之死”,一个结局是复仇者陈杰最后杀死了已经成为了灵修复康院的院长的前刑警杜哥(也是导致陈杰蒙冤入狱的罪魁祸首),而复康院小朋友们在信仰崩塌的盛怒之下杀死了他;第二结局自然安排在第一个之后,也许他杀死院长之后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也许他根本已经放弃了仇恨,不再找杜哥寻仇,而是选择和张颖去过幸福的生活。是爱战胜了仇恨!(电影英文标题即是Revenge:a Love Story)复仇之心死了,幸福的生活便开始了。
影片除了讨论善与恶、警民矛盾等问题之外,其实还对一个现象给予了关注,那就是影片最后,是愤怒的小朋友杀死了复仇者,在那一刻,小朋友也成了复仇者,小朋友手里的铅笔成为了罪恶的凶器。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话——“别惹小朋友!”而“小孩子的复仇”也成为不少推理小说讨论的主题,由此延伸开来又形成了“少年犯罪与惩罚”这一社会派议题,在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和凑佳苗的《告白》中都有思考。那么,“少年与犯罪”是否是侦探推理小说的一个母题呢?这是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