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女经
《素女经》,中国古代颇重要的一本性学著作。可能是在战国至两汉之间完成,并在魏晋六朝民间流传修改的。
《素女经》的理论观点又提到:
‘第一,强调性交和人的身体强弱是相互影响的。《素女经》开宗明义第一段就是:“黄帝问素女曰:‘吾气衰而不和,心内不乐,身常恐危,将如之何?’素女曰:‘凡人之所以衰微者,皆伤于阴阳交接之道尔。夫女之胜于男,犹水之胜火,知行之如破釜鼎能和五味,以成羹臛,能知阴阳之道,悉成五乐。不知之者,身命将夭,何得欢乐,可不慎哉!”这就是说,讲求正确的性交很重要,如果做得不得法,会使人身体衰弱,甚至丧失性命,对此真要慎重。
第二,提出了初步的优生道理,强调“爱乐”两性交合的目的,也是为了要生育“贤良而长寿”的子女。首先提出“避九殃”,即在九种情况下不应性交,其内容已如本书上一章《性禁忌》一节所述。这“九殃”中,第九种禁忌是认为酗酒之后不宜性交,否则生子多残病,是有科学道理的,其它“八殃”只是反映了古人对性交禁忌的风俗观。《素女经》中提出的“房中禁忌”还有“新远行,疲倦,大喜怒,皆不可合阴阳;至丈夫衰忌之年,不可望施精”,也有一定的道理。
第三,提出了如何易于怀孕。“素女曰:‘求子法,自有常体:清心远虑,安定其衿袍,垂虚斋戒,以妇人月经后三日,夜半之后,鸡鸣之前,衿戏令女盛动,乃往从之,适其道理,同其快乐,却身施泻,勿过远至麦齿(指阴道内二寸处),远则过子门,不入子户,若依道术,有子贤良而老寿也。”
第四,提出了后世道家大力倡导的所谓“延年益寿”之法,即巩固精关、“莫数泻精”。《素女经》中叙述:“黄帝问:‘愿问动而不施,其效何如?’素女曰:‘一动不泻,则其力强;再动不泻,耳目聪明;三动不泻,众病消已;四动不泻,五神咸安;五动不泻,血脉充长;六动不泻,腰背坚强;七动不泻,尻股益力;八动不泻,身体生光;九动不泻,寿命未失;十动不泻,通于神明。”这里,强调了男子性交而不射精的许多大好处甚至提出十动不泻可“通于神明”,但是,这种理论与做法,并不为现代科学所提倡。
第五,《素女经》有些方面还涉及性心理,强调男子在性交时应有自信心,要破除现代性科学所提出的“操作焦虑”。(“操作焦虑”指性交时一些不必要的担心与怀疑,如怀疑自己性功能有没有问题,能否令对方满意,是否伤身体,自己的阴茎是否太小,等等。这种“焦虑”多无根据。这种消极心理会影响性功能的发挥。)“素女曰:御敌家,当视敌如瓦石,自视若如金玉,若其精动,当疾去其乡,御女当如朽索御奔马,如临深坑下有刃恐堕其中,若能爱精,命亦不穷也。”这里在进一步提出男子应“爱精”的同时,提出应有一股强悍之气,“视敌如瓦石”,坚决而勇往直前,这种思想值得注意。对于人类来说,初民几乎完全没有什么“操作焦虑”,但以后性文化越发展,性交禁忌与心理上的怀疑与顾虑就可能越多,对有些不必要的顾虑实应破除,这是现代性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两千多年前的《素女经》中已有涉及了。
第六,提出了性交应使男女双方同享快感,共同受益,这实在是个了不起的思想。《素女经》强调男女双方必先有“爱乐”然后行,做到“相感而相应”,所以说:“阴阳者相感而应耳,故阳不得阴则不喜,阴不得阳则不起。”最忌讳的是:“男欲接而女不乐,女欲接而男不欲,二心不和,精气不感,加以猝上暴下,爱乐未施。”因此提倡:“男欲求女,女欲求男,情意合同,俱有悦心。”这些观点之所以了不起,不仅因为这是一种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规律的反映,尤其是因为它体现出一种男女平等的思想,承认女性的性权利,在性交时男方必须考虑与照顾女方,要“情意合同,俱有爱心”,而不能只顾自己一时之快。这种思想在男子统治与压迫女子的社会条件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当代世界性学权威、美国的约翰逊与玛斯特斯博士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性交性反应的四周期(即兴奋期、持续期、性高潮期、消退期。完美的夫妻性生活必须经历这四个阶段,缺一不可。)理论,其中应该有“性前嬉”,使夫妻双方同时达到性兴奋,然后再进入性交;在性交过程中,双方(主要是男方)应尽量争取使双方的性高潮同步等;这些基本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前的《素女经》中已见端倪了。
第七,提出了性交媾率问题。“黄帝问素女曰:‘道要不欲失精,宜爱液者也,即欲求子,何可不泻?’素女曰:‘人有强弱,年有老壮,各随其气力,不欲强快,强快即有所损,故男子十五,盛者可一日再施,瘦者可一日一施。年二十,盛者日再施,羸者可一日一施;年三十,盛者可一日一施,劣者二日一施;四十,盛者三日一施,虚者四日一施;五十,盛者可五日一施,虚者可十日一施;六十,盛者十日一施,虚者二十日一施;七十,盛者可三十日一施,虚者不泻。”《素女经》对男子性交时的泻精次数,也有一些提法:“素女法: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年卅者八日一泄;年四十者十六日一泄;年五十者廿一日一泄;年六十者,即毕,闭精勿复更泄也,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凡人气力,自相有强盛过人,亦不可抑忍,久而不泄,致生痈疽;若年过六十,而有数旬不得交换,意中平平者,可闭精勿泄也。”以上这些论述都没有把问题看得绝对化,而是以年龄和身体强弱为转移,这是正确的。即使提出男子要惜精如玉,也要视年龄、体质而定,也没有绝对化。这些观点对汉、唐时民间的性认识、性习俗影响很大,唐代白行简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可能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第八,提出了性交的不同体位和方法,即所谓“九法”。它是模仿动物的姿势与动作而定名的,如龙翻、虎步、猿搏、蝉附、龟腾、凤翔、兔吮毫、鱼接鳞、鹤交颈。后世有不少性雕塑反映了以上内容。如:“第一曰龙翻,令女正偃卧向上,男伏其上,股隐于床,女攀其阴,以受玉茎,刺其谷实,又攻其上,疏缓动摇,八浅二深,死往生返,势壮且强,女则烦悦,其乐如倡,致自闭固,百病消亡。第二曰虎步,令女俯尻仰首伏,男跪其后,抱其腹,乃内阴茎刺其中极,务令深密,进退相薄,行五八之术,其度自得,女阴闭张,精液外溢,毕而休息,百病不发,男益盛。第三曰猿搏,令女偃卧,男担其股膝,还过胸尻,背俱举,乃内玉茎,刺其臭鼠,女还动摇,精液如雨,男深案之,极壮且怒,女快乃止,百病自愈。”其余诸法各有特色,但皆谓可治疗疾病,强身健体。或“七伤自除”、“精力百倍”、“百病销灭”,或“百病不生”、“治诸结聚”、“七伤自愈”。
第九,记载了一些房中药方,如治疗“鬼交之病”方、“令人长生房内不衰”方、“阴中有虫”方及“四季补益方”七首,广泛地运用于治疗有关性生活、性器官方面的各种疾病。这些药方先后被《医心方》、《外台秘要》、《千金翼方》、《千金要方》等中日著名医经援引,可见其确有相当的医学价值。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到,《素女经》中包含不少朴素的、可贵的性科学理论观点,是中国汉、唐以前性科学理论的总结,它产生在两千多年前,诚属不易。它对后世影响很大,隋、唐之际民间有在结婚时男女双方共读《素女经》的风俗,似乎它又起到了婚前性教育教科书的作用。清人叶德辉在《双梅景閛丛书》的《新刊素女经序》中说:“今远西言卫生学者,皆于饮食男女之故,推究隐微,译出新书,如生殖器、男女交合、新论婚姻卫生学,无知之夫诧为鸿宝,殊不知中国圣帝神君之胄,此学已讲求于四千年以前。”这是充满了民族自豪感的。
同时可以了解秦汉之际房中养生术的基本情况。当时房中的理论思想认为男女性交有两个明确的目的,
一是使女子怀孕,延续香火,否则,就对不起列祖列宗,罪莫大焉。
二是通过性交以吸取女子阴精,以滋补男子。当然,女子也可以通过性交而鼓动本身的气,但古人认为男子的阴精是干涸的,而女子的阴精则取之不竭,所以女子是男子精力的源泉。这两个目的是密切结合的。男子为了能生育健康的下一代,射精必须在其精气最高峰的时期,而为了使精气能积累至最高峰,于是提出了男子与女子交合而不射精,使女子达到性高潮而吸收其阴精。
因此,“还精补脑”的理论是古代中国房中理论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存在于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性书中,直到现代。这种观点认为,男子必须尽力控制自己,控制精神以防止射精,与此同时,他所吸引及凝聚的女子阴精要借助内功经由脊髓神经上送至脑,再送遍全身,以加强本身的生理健康。因此,男子要学习如何吸收阴精,如何延长性交时间,因为古人认为性交时间越长则吸收女子阴精越多。总之,在这些著作中,把养生、气功、房中术结合得相当紧密,从中可见,古人很讲究吸气、滋补、性生活有节制,其中有不少科学道理。但是关于性交时要闭守精关、行而不泄的论述,与现代科学的论述不一致。